我的二本学生

我的二本学生

黄灯

30个笔记

序言 看见他们

他们的去向,更是在严酷的择业竞争中,有着触目可见的天花板。根据我的观察,在中国大学的层级分布中,不同级别的大学,学生去向会对应不同的城市。顶级大学对应的是全球最好的城市;重点大学对应的是一线城市、省会城市;一般大学对应的是中小城市、乡镇甚至乡村。一层层,一级级,像磁铁吸附着各自的隐秘方阵,干脆利落,并无多少意外发生。任何群体中,若要跨越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和阶层,个体要经历怎样的内心风暴和艰难险阻,只有当事人知道。作为二本学生,他们踏进校门,就无师自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,没有太多野心,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,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,也接纳普通的工作,内心所持有的念想,无非是来自父母期待的一份过得去的工作。毕业以后,他们大多留在国内、基层的一些普通单位,毫无意外地从事一些平常的工作。

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,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,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。他们的信念、理想、精神状态,他们的生存、命运、前景,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机遇和条件,以及他们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,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,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。

二 公共课

对人文学科而言,多媒体对课堂的干扰和伤害,显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,信息的泛滥及花哨的内容,让老师无形中倍感压迫,也让学生在深度思考和理解上,缺乏锤炼的机会和耐心。

四任班长

他始终难以对生活做出真正的妥协,而这种不妥协的结局,落实到个体的生存上,便是看得见的漂泊,和弥散到下一代身上的和他人确定的差距。

夹缝中的光芒

概而言之,毕业八年后,综观062111班学生的就业情况和生存状貌,可以看出,整体上,对八零后一代孩子而言,在房价平稳、低廉、经济上行的阶段,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和尝试,大都能拥有一份让人踏实的工作,并在工作的庇佑下,得以成家立业,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古老隐喻。很明显,对那些通过考公务员,得以顺利进入体制内工作的学生而言,这种通道,显示了大学教育最为直接和原初的价值,和时代给他们提供的公平机会;对那些顺利进入银行、证券、保险行业的学生而言,他们的选择,得益于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学校提供的就业优势;对那些进入各类企业大显身手的学生而言,广东地区发达的经济环境,毫无疑问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土壤。当然,对那些一直坚持梦想,愿意在市场中搏击,敢于自己创业的学生而言,这是他们的自信,在时代和自我的认知中,最好的证明

分化已经开始

对非名校学历的迎欢而言,她最大的特点,是在任何地方、任何工作岗位,都能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,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并能达成的目标。她不卑不亢,时刻意识到工作中若要获得别人的尊重,自己必须具有相应的价值,单纯吹牛拍马,在“求贤若渴”的三四线城市私企中并不可行。不止一次,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,她甚至敢给顶头上司提意见,“胆大,敢怼他们”;更重要的是,工作之余,她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加强学习,一有空,就和搭档翻查公司过去的资料,在她看来,“功在平时,不了解历史,就写不出能产生共鸣的文章来”。在凌丰公司的两年,是她成长最快的时光,她一直坚信,“从工作获得的成长,不在乎工作时间的长度,而在于工作的深度,以及共事人的层次”

胜轩考公务员的经历,让我突然明白一个事实,在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将考公务员视为比考大学更为重要的事情,为什么考公务员会演变为愈来愈烈的角逐。062111班学生毕业多年的实践,不过从侧面印证了这点。对他们而言,公务员考试相比别的选择,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竞争,也负载了对稳定的期待。综观班上学生毕业后的现状,那些顺利考上公务员的学生,往往比自主择业的孩子,内心更为宁静。对普通家庭的大学生而言,公务员不见得是最好的职业选择,但却是最能告慰父母的艰辛付出、最能兑现一纸文凭价值的途径。更重要的是,这条路能否走通,往往成为判定这个群体是否存在上升空间的隐秘标尺。不能否认,中国基层单位的面貌,正由这个群体决定,二本院校学生的归宿,与此构成了隐秘呼应。今天,当确定性越来越匮乏,稳定生活越来越成为奢望,我目睹更多年轻学生,早已将考公务员作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念想。我知道,对062111班的孩子而言,在各种职业的裂口中,考公务员的可能,也算得

对照记

但到062111班那一批孩子,他们心中早已没有任何国家兜底的概念,从一入校,他们就接受了自主择业的观念,并在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中,通过商业和竞争的通道,完成了自我社会教育。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,我惊讶地发现,从接手062111班开始,我的学生和我大学的同学相比,确实更认同商业的准则,也更拥有做生意的勇气。很多时候,我甚至就是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客户,我办公室永远擦不完的皮鞋油,吃不完的茶叶、红枣,还有丝绸被、洗发水,都来自学生的推销;我的日常消费中,一些护肤品、小首饰、正式一点的包,都来自学生的供货。这种全新的师生关系,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。在我的大学期间,我不会因为拿纸蛇捉弄老师导致课堂骚乱而羞愧,但难以接受为了获取利润和差价,将商品推销给师长的行为。这种差异以及面对市场经济的不同态度,毫无疑问,显示了时代在我和学生身上打下的不同烙印。
不能否认,随着市场经济的铺开,一种注重个人实力,但却易于导致失衡的教育图景早已变为现实。在“赌场”气质的市场化潮流中,能够在洪流中搏击的,顺应了资本隐秘规则的,往往能获得快速的财富积累,实现所谓的人生逆袭;而那些仅仅错过了一步,没有跟上转折节点,依然坚守劳动创造价值,固守本分稳妥的孩子,在随后无法理喻的市场变幻中,则就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。一个班,从同一间教室出发,仅仅几年,就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差距。我知道,尽管志勇和胜轩会将个人的处境,归结到机遇、能力和命运,但作为班主任,一眼就能看出,制约他们的根本来自背后那个家庭。作为男性,他们之所以更难摆脱困顿,恰恰来源于男性的发展,在现实的运转逻辑中,更多受制于个体的资源。在仔细梳理062111班学生去向时,我还得承认,他们在理解个人命运时,面对被彻底市场化后的教育图景,很容易将个人命运与大的时代剥离,就业焦虑症的惯性,给成功学的登陆撕开了最好的裂口。

对二本高校而言,不得不承认,学生的分化,在入学前多半已完成,教育的实际功效,其边际效应早已递减。
062111班,站在裂变的边缘,大多数孩子已经站稳,但没有站稳的趔趄的几个,将伴随我的视线,落入一个挣扎的人群。

四 “导师制”

想起来自己学校也有这种制度,不过都是强制的。少部分老师只会招收达到要求的学生,然后很push,至少获得超过同学平均水平的结果。自己的导师由于也是教练,基本上放养,在重要节点和我聊过几次,挺受益的。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以完成学院任务为主,都挺好的。

学生对我的信任,也激发了我的一个想法:既然系部没有硕士点和博士点,我可否通过双向沟通,挑选几个学生,在大学期间,跟踪和辅导一下他们的学习,看看是否有别的效果?

刘婉丽

无处不在的细密现实折腾她,一次次升腾起的期待,一次次不动声色地落空,多年的工作实践,她明白了做行政需要的本领:“八面玲珑”,“懂事、狡猾、情商高”,“将聪明用对地方”。她可以付出数倍的精力,以坚韧之心将烦难的事情做好,但无论如何,做不到“将聪明用对地方”,西北乡村质朴的土地赋予她的性格,并未在喧嚣、繁华的南方城市改变多少

徐则良

其实他写信的那些女孩,都是平时下课后,一起做作业、一起骑车回家的好朋友,“但都被我弄砸了,那段时光令人怀念,特别美好

他突然顿悟了一件事情,彻底原谅了童年阶段妈妈对自己的漠视、粗疏,他突然明白妈妈的局限,更多来源她的成长环境,来源她教育的匮乏和爱的贫瘠,而不能归结到后妈一样的坏心眼。

“说到底,还是人生没有目标,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,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,前途的问题,变得迷茫”。

这是两种不同选择背后的真实人生,则良貌似镶嵌在繁华的都市,背后却有无尽的苍凉;鸿姚貌似落入贫瘠的村庄,背后却拥有稳定受人尊重的职业。

李沐光

我想起沐光在毕业前,根据“导师制”的约定,最后一次上交的作文,名叫《一路向北》,这个浪漫、倔强的标题,牵引出沐光走过大学的青春絮语。“如今,我坐在了大学的宿舍里,在电脑前敲出一路走来的心境,外面是冷雨寒风,心里温暖如春。朴树唱: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,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。那过去的一切确实回不来了,可那温暖的记忆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,它还会陪着我一路向北。”

子然和芳坤

在被子女的教育吸干一个家庭的水分后,干瘪的父母,正等待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的回馈。

她第一次意识到,高考没有进入一本院校,没有进入985、211等高校,早已给她未来的选择,设置了重重的障碍。这些事实在高考的时候没有人告诉她,一些孩子放弃内地偏远处排名靠前的大学,进入广州这所以金融专业为主的院校,如果他们想以此为起点,进一步考研深造,南方的这座都市,事实上并没有给他们提供额外的方便。

呈现刘婉丽、李沐光、杜子然和颜芳坤的生命故事后,我突然对自己多年来私自实行的“导师制”产生了疑惑:在精英化和精细化教育幻象的牵引下,在一地鸡毛的大环境中,我不能掩饰自己,重回教育本源图景的企图。我想知道,在无数次粗疏而隐秘的师生交流中,这些自愿跟随我的学生,到底获得了怎样的滋养、成长?文学对于他们坚硬的生命和赤裸的前途,到底留存了多大的弹性空间?
我明显感到,世界的丰富维度,正以开放姿态呈现在所有群体面前,如何面对世界的发言,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声音和话语权。对年轻人而言,在真理逐渐模糊的时代,对真相的尊重,成为他们理解和进入世界最可靠的入口。单向度的金钱标准、消费主义的疯狂肆虐、信息时代对生命的占有、奴役、大学教育赤裸的就业导向,正构成我课堂下的年轻人,最真实的生命场景。他们必须拨开这重重迷雾,冲出无数疯狂的包裹,在个体虚幻的自由中,重建生命的踏实和妥帖。尽管在各类课程尝试中,我深刻意识到,尊重个体生存体验,对接独立思维能力,打通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边界,是当下大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,但面对知识密集、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中的痼疾,我无法在单一的课堂实践中,达成如上目标。“导师制”的私下实行,不过为了听到学生的真实声音,进而在真实的交流中,促成他们面对自我,坦然清理个人的经验,并能在大学阶段,实现对自己内心的整理,也让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真正达成。
唯一值得安慰的是,从他们的讲述中,我悄然印证了自己的一种直觉,在艰难的生存突围中,文学曾经打开了他们生命的另一扇窗口,对文学没有理由的热爱、一所简陋的乡村图书馆、高中的课外阅读、一个好的语文老师,都曾是他们精神航标中的小确幸。在或黯淡或顺利的青春岁月中,他们内心持有的文学光芒,曾让年轻的生命发光。从孩子们的讲述中,我看到了一种从容,看到了文学对他们的抚慰,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柔韧和开放,看到了年轻个体,不得不赤膊上阵面对时代洗刷的淡定、从容还有顺受。我喜欢子然常用的“顺受”这个词,这一代人的青春和命运,其实早已在无人喝彩的开场中,下定决心独自面对。而“导师制”之于我,不过在教学之余,像一个好奇的旁观者,利用职业的便捷,获得一个机会,与他们相处,并由此对这个群体进行扫描。
我惊讶地发现,和班主任经历提供的整体性认知相比,我“导师制”名下学生的个体命运,依然呈现了彼此吻合的特征:越是和学生深入交流,越能感知其背后的家庭,在他们身上烙下的印痕,学生成长的可能性,越来越受制于家庭的溢出效应。我同样惊讶地发现,尽管在代际的偏见中,八零后、九零后甚至零零后,往往被贴上更多的标签,而事实上,如果能获得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机会,其个体的丰富性,便会于自在的打开中,昭然若揭。令人欣慰的是,尽管就业的局促、房价的高涨,已成为他们一毕业就无可逃避的生存压力,但某种建设性的力量,还是从他们身上倔强地生长。无论是婉丽、沐光、芳坤对故乡、亲人的回望和牵挂,还是子然小小年纪就投身公益的热情,都

让我看到喷薄而出的生命热力,和来自青春的尊严与尝试。
更重要的是,对我而言,因为“导师制”所带来的近距离观察,年轻人身上所呈现的丰富性,极大地纠正了我的偏见。客观说来,尽管对他们而言,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成色,在教育市场化的语境下,早已褪色了很多,但在和更多的学生具体交流后,我还是能感受到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重要意义。他们从最底层的社会挣扎出来,在转型期的驳杂中,经历的心灵磨难、挣扎,并不比父辈少半点。他们也许错过了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时代,但他们避免了,若不读书,就会滑入更为糟糕境地的可能。当我从他们的讲述中,感知到身后一群群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如何在底层挣扎的图景,我能明显感到,那群被抛出的孩子,其无望、狂放,早已成为社会触目惊心的疤痕。对沐光而言,在破败的村庄,若不是通过读书,等待他的,很有可能就是二弟的命运。就算暂时不能在城里立足,他来到广州的突围,也算得上一次胜利的逃离,通过念大学,他至少避免了变成烂仔的可能。
作为一所普通大学的教师,我切身感受到处于高校生态链末端的二本院校,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,他们和无数普通青年的命运,有着更为深切的关联。

五 班主任(1516045班)

我满腔惯有的热情顿时冰封,他们只需一个低头看手机的动作,就足以消解班主任角色给我带来的“权威”,凛凛的漠然中,让我意识到一种真实的尴尬。我感到此前持有的、负载在班主任身上的话语系统,已难以进入他们的频道,更让我忐忑的是,我不知道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念,在度量这个群体时,是否依然有效。

年轻的生命,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,被现实甩出,一个群体处境的塌陷,正越来越显示出坚硬的确定性。我内心潜藏的集体主义视角,以及负载在教师职业上的本能牵念,总让我不自觉地越过课堂的边界,将目光投向更多原子化的学生,我一直想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,廓清无数年轻人在遭遇教育产业化后,到底呈现了怎样的命运?他们的出路和背后的家庭、教育的质量、整体的经济形势,到底有着怎样细密的关系?

根据美国学者罗伯特·帕特南在《我们的孩子》中的描述,我的大学时代,类似于美国五六十年代提供的教育背景,我的成长,得益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尚未崩塌的公有制教育。那时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,远未达到当下触目惊心的地步,普通家庭所承受的压力,要比今天小得多,但教育投资的回报,却要更为可靠和确定。在考察062111班毕业多年的境况后,我依然为教育对年轻人前途的积极作用感到欣慰:尽管读大学对整个家庭而言,更像经过艰难权衡后的投资选择,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比我求学时代高得多;尽管两极分化的趋势已经显现,但我还是为班上大部分孩子,通过上大学能够换来一份衣食无忧的生活,感到踏实的庆幸。

两份名单与网络原住民

整体而言,以上五种命名方法,都和他们真实的中文名字没有太大关系,但我相信每一种命名的背后,都有他们的认真和谨慎。我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名字的含义,也许,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含义和意义,他们只不过想用符号建构一个隐蔽的世界,一个属于自己、阻挡他人进入的世界。我还知道,他们建了两个班群,一个加了我的班群,专门用来发布各类公开的信息;一个拒绝我的班群,我永远无法知道其中的秘密。

历史的尘埃飘过课堂

以我多年的观察,我发现所谓的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,学生最大的差别,并非来自智商,而主要来自他们是否拥有更多的机会,进行学术思维的训练。这种综合的训练,和以前的应试思维完全不同

十几年来,因为职业的关系,面对年轻人时,我始终坚持,能不能正视自己的生活经验,能不能直面自己,能不能和真实的生命体验打通,是决定年轻人是否产生力量的关键。

我想起李萌在讨论课上的话:“我们横着去看这个社会的时候,当然可以说,我们很骄傲,我们的GDP增长了多少,我们在全世界排在第二,但是,当我们纵着去看这个时代,我们会发现,每个个体的人变得非常重要。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生,每个人只有一辈子,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一生而奔波而劳动,我们的爱恨情仇,在整个时代背景下,不过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,但它却会真切地落到每个人身上,会让人椎心至痛。我们站在远方、站在高处,当然可以看到远方的河水波澜壮阔,但当我们置身人群深处的时候,是否知道自己身处何方?”

“从未想过留广州”

这一代孩子,面对自己的处境,竟然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,他们无法想象一个不用租房的时代,也从不怀疑高房价的合理性。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的这些现实,会妨碍他们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自己的成长,妨碍他们从个人成功的价值观突围出去建构自己完整、充实、自我主宰、充满力量的生活。

潮汕女孩

文妍惊讶地发现,相比妈妈对自我存在和被理解的强烈渴求,她的同代人,尤其是九零后女孩,仿佛更愿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,更能坦然享受女性身份带来的现实便利。很多女孩并不认为待在家里,就是没有出息的表现,相反,如果经济条件许可,她们会注重打扮,注重自我享受,会将时间、精力花在学日语、插画、做甜点等兴趣爱好上;她们敢于表达,自信从容,哪怕是在居家的环境中,也懂得让女性的生命能量流动起来。这些女孩,衣食无忧,和文妍一样,都受过高等教育,但她们所受到的教育,并不完全用来解决就业问题,而是有助她们改变自我认知和对生活的态度。

“没当妈妈之前,我不会在意自己的行为,不会想去探索自己。当了妈妈之后,我会调整自己的状态,会好好去爱自己,会允许自己享受生命,不再为难自己,勉强自己,不再让自己活得蓬头垢脸,不再掩盖自己发光。我知道,对孩子最好的爱,就是让自己活得更有光彩,这样才能积蓄能量,去更好地爱家人”。

微信读书


最后更新: 2022-11-15

评论